映屿

搭建

探索时期

在2023年9月16日,我在腾讯云注册了第一个域名,使用一台轻量服务器搭建了WordPress博客,但也仅限于此,我只是搭建好了服务,并没有在上面写点什么,只是觉得有一个自己的网站很酷,这并不能作为我开始写博客的准确日期。实际上在这之前,我就用 Ksweb 尝试搭建过自己的网站,并且Typecho和WordPress都尝试过,但当时没有做内网穿透,所以也不能算作正式开始写博客。

严格意义上讲,我是从2025年11月3日使用 Gmeek正式搭建完第一个认真更新的博客,12月迁移到了Typecho,我当时发了一篇很短的文:

将会迁移到这里。我会把有价值的文章转过来 原因仅仅是gmeek有点太简陋了,虽然typecho也差不多,不过他可以折腾一下主题之类的,并且我每个月还多花出去九十大洋。但是总比gmeek逼格高点吧。 不得不说,Linux绝对是世界上最麻烦的玩意,解压下载文件都费劲。要不是Windows资源占用多我绝对不会去用这玩意。 这次可是孤军奋战,背后没有github服务器的靠山了。要是忘了续费服务器我会丢失所有的文章,又是一个负担和一个纠结的点

——网站迁移

之后回看连我自己都忍不住吐槽自己的无知:

2025.8.24二编:Gmeek简直太符合博客的定位了,不花里胡哨,完全够用,有网就能写文章……

Linux太好用了,目前Debian12养老中。

现在发现,自己以前做了很多不明智的决定,比如放弃使用Gmeek……

使用Typecho期间,我开始学习Java编程,早期有很多简陋的笔记文章充数,但那时候学习和写博客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,我相信很多技术博主能体会到我说的这一点。

转型时期

在2025年3月3日,我 从Typecho迁移到了Hexo,在这之后博客的内容开始聚焦于骂人,对,就是骂人。骂老师,喷学校占用午休时间搞课桌舞,喷素质低下的同学等等,但只有情绪输出,写得很垃圾,大部分都删掉了。

在25年5月份到8月份是更新频率最高的一段时间,主要围绕折腾Linux, C, 数据结构与算法,一些技术内容为主,少部分是非技术类内容。7 月份到8月份写了一些很矫情的散文以及自以为是的书评,还有根本站不住脚的议论类文章,满满的黑历史。

其中,7 月7日我从Hexo转移到Hugo,我认为这是静态博客的最优选择了,高性能、易配置,如果一定要我挑出一个毛病,那也不是程序上的,而是中文文档的数量和质量略差,但无伤大雅,只要有翻译插件和基础的英语水平还是可以读得来英文文档的。

所见和所感

我加入了一些博客圈子,某些组织给我的印象并不是特别好——各种方面上。我最早加入的是博友圈,氛围很好,关于网站的Bug,维护者跟进非常积极,但我不常访问这个网站,它的随机博客功能总是有重复,没有什么新鲜感。

另一个常访问的是十年之约,主要是为虫洞功能,重复博客出现的次数很少。

我这么做,一是为了看看别人都在写点什么,找点有意思的博客订阅,二是看看别人网站的样式都是怎么设计的。前者老生常谈,我觉得样式设计问题可以仔细聊一聊。

某种意义上样式最重要

虽然博客确实应该最优先考虑内容质量,但是不能否认一个好的样式设计能更加分。而且在读者深度阅读前,先看到的是样式,这属于第一印象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倾向,但我个人不太喜欢的就是类似安知鱼Joe臃肿的设计风格(没有说用这两个主题的博客不好的意思,不要打我!!!)。

我的观点是,样式的设计始终是为内容服务的,而博客最主要的内容一定是文章,文章。所以一些组件就是非必要的,所谓 Less is more, 博客主题的设计应该始终放在博客的本质:「你想说什么」上,其他东西都是锦上添花,但把握不好就会成画蛇添足

非必要的组件

某个主题默认引用了大量外部资源,访问速度很不稳定,点进来需要看博主的大头照一分钟左右,难道这是什么展示开屏页面的手段吗?侧边栏还有公告、音乐、舔狗日记、最近回复等等,看上去一幅百家争鸣的场面。还有我最不理解的:Joe主题的人生倒计时。这让一个有时间焦虑的人非常难受啊!

以上所述,还不能算是拉低访问体验的,最让人难受的是封面图

有一些博客主题,专门给封面图很多存在感,而加载速度又极其慢,加载完成后又是和文章内容关联不大的通用插画,甚至有些博客的文章封面图干脆用通一张,个人认为该约一下分了!

其他的看板娘、背景特效、音乐播放器等不在此过多赘述,已经成一个梗了:

感觉你是那种博客一打开就bgm响个不停、樱花飘屏、瞅瞎眼看不清和背景色颜色一致的字体、鼠标屏蔽右键、顶部挂春节已经过时的灯笼、谷歌广告多余博客文章、底部20多个山寨备案号、加载5分钟才能出来的 猪腰子皮鞋 蕾丝小白袜 短裙 张开双臂拥抱的二次元幼女背景

我认为,个人作品集博客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。而且放上一堆根本不是自己写的东西,并不会觉得有多自豪。

一些热门的开源样式在一百个博客中应用的概率,就和你在火车站上喊上一嗓子张伟有一堆人答应的概率一样大。这里我要引用一个有些可悲的例子:考场作文怎样博阅卷人欢心?答案是打破他的审美疲劳。而寻求新鲜感的前提条件,也就是博客样式设计的基本理念是:服务于内容主次分明少即是多

话又说回来了,写博客不是上班,自己玩得开心最重要,但样式的选择和设计,更多的是审美和价值理念的双重体现。

为什么我还在写博客

这个问题一直被文字或图文创作者所津津乐道,大概理由会扯到短视频、思考、阅读的对比,并把短视频踩得一无是处,把文字和书籍捧上天,认为为那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。虽然我不刷短视频,但我认为搞拉踩不是好的行为,如果短视频真的一无是处它就不会存在。但在这里谈论短视频的问题,不如单独写成一篇文章。

我的理由是:自由和酷,以及习惯。

酷这词并不能准确表达那种状态,也许更多的是归属感和安全感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自豪,「我有一片能自言自语的天地」的幼稚的优越感吧。

我讨厌平台的审查机制、推送算法和编辑方式。中文互联网的审查机制非常幽默,如果你在 Bing 国内版搜「谈笑风生」,就会有一幅非常诡异的画面——《新京报:领导人的漫画形象》《求是网:毛泽东耐人寻味的生日宴》《新民网:追忆江泽民同志在上海的日子》……

另外,在平台上,几乎不会有人关心「我」,创作始终是围绕观众喜爱来的,从中脱离出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,这也是自由的体现。

关于习惯,我这人有个毛病就是,一写东西就收不住,状态好了就能写好多,也许是与我说话罗嗦有关。但如果不多写几个字,怎么能准确地描述事件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等必不可少的东西呢?我在发朋友圈说什么事的时候经常写一大段字,和其他朋友上下几张图片的画风完全不相称,自己都觉得有些尴尬。

有人就不喜欢写字,也不喜欢看字,只喜欢图片和视频,我能理解这种心情,这只是习惯问题。我选择写博客,只是因为我认为比起坐在镜头前一边拉手风琴一边说话,又要关注打光和背景等前期工作,又要关注剪辑和配乐等后期工作,还是写字的成本更低。

总结

写了这么长时间博客,其实一开始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,后来变得越来越认真了。表达和写作能力有提升吗?我感觉不到,但看到别人写得文章很好,一种奇妙的胜负欲和攀比心就会促使我学习得更多更深,继续写下去,既然做了,就做到底,做得更好吧!

#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