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将从我个人购买、阅读文库本的经验谈谈文库本的优缺点,以及文库本是否适合你。
什么是文库本
文库本,一是在日本明治时期作为全集或丛书的出版形态;二是特指昭和年代后形成的A6尺寸(105mm×148mm)平装小开本书籍,具有便于携带、低价普及的特性。其内容多为经典作品的再版,也包含直接以文库本形式发行的轻小说等新兴出版物。因应关东大地震后对低价书籍的需求,1927年岩波文库开始出版,随后改造社文库、春阳堂文库、新潮文库接连出版,引起了文库热潮。
我在今年八月份接触到了这种装帧,并且喜欢上了它,后续买了很多文库本。但这个东西,在国内比较少,大部分还是以16开尺寸出版,由于是日本传进来的,至少我的是以日本文学为主。这一摞只有卡夫卡的《变形记》不是日本文学。
它真的非常小巧方便携带,罗列数据不是一个直观的方式,把它和我的手机比较一下:
这本是一页文库出品的三岛由纪夫的《潮骚》,只比手机宽一点,可以放在口袋里。有一段时间,我的口袋里只有四样东西:手机、耳机、钥匙、书。——这是文库本的优点,非常方便携带,装帧精美,以及在国内不那么明显的价格优势(仅便宜3-4元)。说完了优点,接下来就该聊聊缺点了。
纸张和印刷问题
有不少读者反映,一页文库的书使用轻型纸,气味难闻且容易氧化发黄,不适合收藏。但这两个对于我个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,我见过真的呛得头晕的纸:东野圭吾《解忧杂货店》(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)。
为了确认出版社,我特意从书架上拿下来了这本书坐到电脑前。在敲上面那行字的时候,我甚至没有打开几秒书,劣质纸张的木臭味就直蹿我的鼻孔,头又开始痛起来了。
至于发黄问题,我个人倒还是挺喜欢泛黄的纸张的,比起氧化,我更在意破损。所以这个问题无关紧要。一本书的售价在十五元左右,使用轻型纸这种稍显「廉价」的纸张印刷也合理。
厚度失调与握持方式不适
我手头的《金阁寺》、《春雪》、《奔马》以及川端的四本书,握持感都比较舒适,但到了《晓寺》,体验上简直像是举着一本小词典。我上周在把一本牛津英汉小词典带到学校前和那本《晓寺》对比了一下,它仅仅比词典薄不到一厘米。
这样的厚度将它的便携性大打折扣,塞进口袋几乎不可能。而且由于装订方式的问题,摊在桌子上看并不舒服,举着的话就会因为太厚,手指疲劳。所以在比较厚的书中,文库本没有优势,除非分卷印刷。在某种程度上,这本《晓寺》是非常失败的,甚至不如买正常尺寸的书,在通勤的碎片时间我也只好转战电子版。
文库本适合什么人?
- 通勤的碎片时间想看书的
- 不太喜欢电子书
- 想小成本读经典的
- 喜欢便携小开本的
- 不重收藏的
另外,一页文库的书是分内外封的,外封较薄,在口袋、书包里容易揉褶,如果在意这一点,也不太建议。
如果售价能长期控制在 15 至 18 元以下,那将非常实惠。希望国内做文库本的出版商不要拘泥于日本文学,其它经典书籍也多出点吧!
关于字体大小问题,原因在于文库本的字体大小和正常尺寸几乎无异,只是纸张尺寸减小,故没有重点讨论。